招就办
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 网站首页  专业介绍  招生信息  就业信息  新闻公告  就业创业  联系我们 
 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就业创业>>基层就业>>三支一扶>>正文
招生信息
大学生基层就业下得去干得好是硬道理
2018-03-14 16:43  

又是一年毕业季,大学生就业的话题也随之升温。2018年大学毕业生820万人、新毕业中专生500万人,再创新高,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。随着经济、社会的发展,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“红利”和发展空间优势明显,去基层就业,正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。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,为大学生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环境、提供政策“红利”,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、解决基层人才匮乏困难,还需打消大学毕业生的种种顾虑、担心,让毕业生“下得去”“留得住”“干得好”。

基层人才缺口大 就业机会增多

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,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。到中西部去、到基层去就业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方向和就业观念,已是大势所趋。国家接连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利好政策,一些高校也制定了基层定向就业计划,让基层就业成为坦途、热门。

陕西作为教育大省,在校大学生超百万,应届毕业生超二三十万。各级政府为留住人才、吸引人才不断抛出“橄榄枝”,基层就业空间也不断扩大,引导毕业生去基层就业仍是晓之以利害、动之以情。陕西省教育厅预计,2018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36.2万人,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任务仍然繁重。

2017年,清华大学应届博士毕业生李延武选择到陕西省基层做一名选调生。李延武说,选择到基层工作不是心血来潮,实习期间李延武就是去的基层,觉得基层的成长空间更大、更有助于施展。在陕西省农村,现代农业、农村电商、产业脱贫、乡村医生、乡村教师、基层公务员、基层创业急需人才,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人才缺口更大,缺口大意味着空间大、空间大意味着机遇多,李延武觉得去基层就业是个好的选择。

基层工作贵在坚持需常“充电”

记者近日走访了陕西省多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了解到,有一部分毕业生对基层工作内容、强度认识不足,缺乏充分的知识、技能、心理准备,一旦到岗怕是难以适应角色,做出成绩。西安科技大学的小贺今年6月即将毕业,有去基层就业的想法,他认为基层工作更接地气。但他也有顾虑,担心到了基层就远离城市、收入较低,担心自己不适应。

基层就业“下得去”是第一步。一些毕业生在就业难和基层急需人才面前选择难,迈不开第一步。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迎丰镇的基层工作者沈沙沙2009年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村干部,由一个没干过农活的城里姑娘变成了干练的基层工作者。沈沙沙说:“刚到基层工作,和村民、干部不在一个‘频道’,与大学学习和实习天差地别,多次想过放弃。学会了干农活、与村民打交道后,积累了不少为人处事和农村工作的经验,干得起劲、村民也信任多了。”

大学生基层就业,要“沉下心、沉下身”去学习、锻炼,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基层实际相结合,融入基层,才能“留得下、干得好”。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杨泗小学教师朱荣娜扎根偏远乡村已经6年,获得了2015年首届马云优秀乡村教师奖。朱荣娜说,从大学课堂到乡村课堂,从学生到老师,从工作快乐到生活快乐,自己现在离不开孩子。朱荣娜也坦言,基层工作千头万绪、新情况、新挑战随时而来,善于学习、及时充电、补齐短板,才能应对充裕。朱荣娜的办法是多参加培训、上网自学、创新工作方法,为自己“充电”,既能锻炼自己,也能带好学生。

政策鼓励基层锻造打通上升通道

为了让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基层,在基层工作有盼头,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。记者查阅近4年《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》发现,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由20146300人增至2017年的11483人。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分析,近年来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,统筹实施大学生村官、农村教师特岗计划、“三支一扶”计划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,使得基层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渠道。

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担忧“下得去”以后“流不动”“出不来”。其实,国家各种政策“红利”正在改善基层工作条件、薪酬待遇、人才通道,创造流得动、出得来现实环境,消解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、现实困惑,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前沿,实现人生价值、施展才华的舞台,增强基层就业的获得感,“沉下心、沉下身”才能“下得去”“留得住”,“下得去”才有舞台,“留得住”是基础,“干得好”是硬道理,是金子不会被埋没、总会发光。

第二条

毕业生选择“三支一扶”切忌跳板心理
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“着力促进就业创业”作为2018年工作任务之一。报告强调,“今年高校毕业生820多万人,再创历史新高,要促进多渠道就业,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。”此外,人社部近日也印发《关于做好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》。《通知》还提出,要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,统筹推进“三支一扶”计划等服务项目。

“三支一扶”,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、支教、支医和扶贫工作。“三支一扶”实施11年来,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,缓解了就业压力,广大毕业生在基层经受了考验、增长了见识、增加了对国情社情的了解,也为农村基层农业、教育、医疗和扶贫等工作贡献了新鲜的活力、带去了崭新的面貌。越来越多优秀的“三支一扶”计划志愿者最终通过考试、转任、聘用等方面进入机关队伍,也为各级党政机关供给了具有一定基层经验的优秀人才。

今年高校毕业生高达820万人,再创历史新高。在此语境下,毕业生就业压力大,各级各部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挑战也不小。虽然,近年来,二三线城市掀起声势浩大的“抢人大战”,对本科生为主体的高校毕业生伸出了橄榄枝,但要化解820万毕业生的就业问题,形势依然很严峻。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,除了要求高校毕业生积极适应从校园到企业的环境过渡,认真做好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,提升工作能力水平等基本功以外,依靠“三支一扶”等基层人才培养计划,选择到建制村社区工作锻炼,在服务基层各项事业的同时,提升再就业的各项技能和能力,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

但是,在“三支一扶”队伍中,也存在一种思维的偏差,那就是简单将“三支一扶”当作再就业的跳板,忽视岗位职责和应尽的义务。有的“三支一扶”志愿者,在服务期间一门心思准备考试、换岗等等与本身职责无关的事情,无法沉下心态、放下姿态融入基层,出现人在心不在、在岗不在职等情况。而有的基层干部认为这些志愿者不会最终留下,因此对个别志愿者不到岗、不履职等情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考评管理存在缺位与缺失。这些问题,无疑消解了顶层设计的良好初衷,也不利于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求职观、群众观,更是缺乏责任意识、担当精神的体现。

 青年学子面临残酷的社会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,渴望尽快找到心仪的工作,回报亲人与社会,这是人之常情,自然无可厚非。但既然选择了“三支一扶”这一特殊的职业,就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,确保人岗匹配、履职担当、干事作为。“三支一扶”志愿者虽然不是公职人员,但也可能从事与公权力有关的工作,涉及公共权益的保障与维护,在群众眼里代表的就是党和政府的形象,因此不能对自己放低职业素养、服务水平上的要求,更不能以过客心态和“跳板”心理对待在基层的宝贵锻炼机会。

“三支一扶”计划是饱含党和国家招才、引才诚意,致力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与推动基层产业发展、组织党建、扶贫攻坚、医疗卫教等现实问题为一体的制度设计,近些年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中矢志前行。从待遇上,除了省一级财政的基本补贴和社会保障外,基层财政也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了住宿、交通补贴等福利待遇。从发展看,近些年,公务员招考、事业单位招聘、公开遴选和基层党政干部选拔,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岗位用于定向面对服务期满的志愿者,为他们进入党政机关提供了富有诚意的政策红利。因此,对于“三支一扶”,青年学子断不能随波逐流来、随波逐流去。到岗前要冷静理性,到岗后应立足本职工作,认真履职尽责、担当作为、学习锻炼,从而让宝贵的青春在基层的广阔天地绽放亮丽的光彩。


关闭窗口

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招就办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