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征兵为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征集比例
近日,全国征兵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,会议提出今年全国征兵“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征集比例”。业内人士指出,大学生士兵征集力度的持续加强,将为早日实现强军目标、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有力支撑。
提高大学生征集比例,是提升我军士兵整体素质、打赢未来战争的重要保证。大学生士兵的学习创新能力相对较强,在高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,有助于他们在作战与训练中快速掌握新技术、新装备,深入理解新战法、新训法。例如,一些基层部队反馈,大学生士兵对高技术装备的熟练周期,明显短于低学历士兵。
提高大学生征集比例,是应对我国适龄青年结构变化、完成征兵任务的必然选择。近年来,随着我国高校入学率的大幅提升,大学生已经占到适龄青年的四成左右。2017年,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超过750万人,而在校大学生约为2800万人,这构成了我国兵员的重要人力资源基础。可以说,能否利用好大学生资源,直接决定征兵工作质量的高低。
可喜的是,随着国家针对大学生士兵优惠政策的逐步完善,大学生参军热情日渐高涨。在2016年征兵中,山东、河南等传统“兵员大省”,大学生士兵比例已达30%,而北京、上海等地,这一比例更是超过70%。
提高大学生征集比例,是推进“军民融合”型军官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。除了提升士兵素质,大学生士兵征集还对我军传统的干部培养模式产生重大影响。大学生士兵服役期间表现优秀,且符合相关条件者,可以直接提干。这种“地方培养——当兵锻炼——择优提干”的“军民融合”培养模式,将成为未来我军军官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。
这一模式将实现军地多赢:对国家而言,大学生士兵提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,而退役大学生士兵则成为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储备;对军队而言,培养生长干部的周期,由原来的4~5年缩短为两年左右,人才培养效率成倍提升,成本则大幅降低;对提干大学生士兵而言,经过激烈竞争的提干过程,使其不仅掌握了过硬专业技能,也适应了部队环境,因此发展后劲儿充足。
提高大学生征集比例,是循序渐进、经验总结基础上的科学选择。早在2001年9月,国务院、中央军委就在修改后的《征兵工作条例》中规定,高校在校生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,可批准服现役,开了在校大学生入伍的先河;从2008年起,我国将兵员征集对象主体调整为高校应届毕业生;从2013年起,全国征兵时间由冬季调整为夏秋季,使其与大学生毕业时间合理衔接,此后,大学生士兵数量稳步递增。
十几年来,大学生士兵的征集、训练、提干、退伍安置等系列工作都已经过长期实践检验,较为稳定。与此同时,“国防生”“4+1” “3+2”等其他培养士兵学员的模式也在广泛试行,经验教训可供参照。可以说,推广大学生士兵征集模式,是多年反复探索试点、比较考察之后的慎重之选、科学之选。
十几年的发展,大学生士兵征集工作成果显著,但与此同时,其可提升空间依然很大。例如,虽然目前大学生征集比例逐年提高,但是呈现出在校生较多、毕业生较少,而毕业生中二本以上学历者更少等特点,这与强军兴军要求还有较大差距。
此外,我们应当认识到,一些政策落实还存在偏差。例如,目前各级出台了大量针对大学生士兵的优惠政策,但不少退伍大学生士兵遇到“有政策,无落实”的问题,这无疑将阻碍大学生士兵征集的长期健康发展。
针对上述问题,一方面,各级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优抚措施刚性量化标准,使政策落实有据可依;另一方面,则必须加速完善相关法律体系,如加紧研究制定《退役士兵权益保护法》等法律法规,推动征兵优抚政策的系统化、法制化。